18世纪以来发生的两次工业革命,对传统的手工生产方式产生了莫大的冲击与颠覆。生产方式的变革使得设计在社会发展、文明进步中逐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,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此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机器美学时代。新生的设计引发了众多设计学家、设计流派对其进行认识和解读,以探索出设计的本质内涵、发展规律等,其代表人物如工艺美术运动的先驱威廉•莫里斯和激进的意大利孟菲斯设计组织等。
纵观整个设计的发展历程,不论风格如何转变和设计思潮怎样更替,作为设计三大核心属性的功能、形式与精神性的关系问题一直成为众多设计学家、设计组织所关注和争论的焦点。从工艺美术运动至现代主义运动,功能与形式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众多设计学家们争论的焦点。自20世纪60年代始,随着现代主义设计所表现出来的过度理性、冷漠和对人性关怀的缺失为人们所质疑,设计的精神性从而愈加备受现代设计所重视。
设计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,是一门实用艺术。功能性是其第一属性,但同时具有一般艺术的审美要求,表现出一定的外在审美形式,即形式性。另外,有的设计作品会以某种特定的符号传达出深刻的文化信息,即精神性。其中,功能属于“器”的层次,精神性当属无形之形的“道”的层次。功能、形式、精神性是设计作品的三大核心属性,也是影响着设计作品层次的主导因素。
设计的功能、形式与精神性的辩证关系不仅成为现代设计发展的主线,而且是设计作品层次划分的重要标尺。以此为标尺,现代设计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:第一层次,形式追随功能和功能追随形式;第二层次,功能与形式相互融合;第三层次,功能、形式与精神性高度统一